我虽然不懂科学,可一直爱读科学家、特别是一些“海龟”学者论学的文章。不同学科之间虽然存在重要分歧,但在追求“真理”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在治学理念和方法颇多相通之处,一些方法稍加改造亦可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这些学者大多具有国际视野,受过的教育也相当正规,所论所议确实能够给我颇多启发。正是由于存在学科差异,他们的视角和看法,常常能给我意外的惊喜。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的写作力不从心,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博主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PI提供一个借鉴。文章最后做简短总结。
阅读全文…

本书我大略浏览了一遍,觉得还不错,也在这里推荐一下。不是博士的也可以读一下。因为写作的原理毕竟是相通的,一些技巧稍作改变,也可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比如,本书第一章谈及的管理作者期待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写作技艺,于我就颇有启发。
这里是作者简介和目录。
帕特里克·邓利维(Patrick Dunleavy)教授就职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及伦敦社会科学院(The Academy of the Social Science,London),任政治学及公共政策学的教授。他撰写过数部政治学的专著和学术文章,并兼任《政治研究》(Political Studies)期刊的主编。 20多年来,帕特里克教授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指导过30多位博士生,并教授一门关于如何起草及撰写博士论文的跨学科的大型课程长达十余年之久。本书由帕特里克教授根据自己在多年指导学生及执教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编纂而成。
阅读全文…

作者: 毕恒达,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的作者是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例子大多与自己的专业有关,学社会学的读起来会更亲切,可能也更有启发。不过,一般文科同学也可以看看。
诚如作者所建议的,你最好先通览一遍,再根据自己的情况,仔细琢磨对你有用的部分,列出你认为重要的、且自己可以做大的要点,作为写作的具体指引。就我的阅读而言,本书有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研究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研究不是拼凑材料或数据,不得“一盘菜怎么端出来,又怎么端进去”(於兴中语),而是应该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概念化,并围绕概念来组织论证。作者给出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如何适切地引用概念,并且发展「分析性的概念」(analytic concepts)。我们也可以举一反三,比如,就法理学而言,奥斯丁的核心概念是命令,哈特的核心概念是规则,拉兹的核心概念是权威,德沃金的核心概念是建构性诠释。概念提示和揭示作者的研究重点和理论要旨,我们也可以由此入手,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操作概念来呈现自己的理论的。
阅读全文…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