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本文是我给中国政法大学18级硕士生授课内容的文字记录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17级硕士生徐舒浩主动录音并整理出初稿,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18级硕士生于婷补充和校正了部分内容。我在两位同学提供的文稿基础上做了修改和补充。特此感谢两位同学的美意和辛勤工作。】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如何成为一名法理学者”。对于在座的很多同学来说,这个题目或许有点大,与自己的关系有点远。我知道很多同学将来想从事法律实务,而不是法理学研究。但这并不重要。我也没有期待诸位将来都成为法理学者。国内的法理学者有点多了。但我认为诸位既然选择了法理学专业,在未来的三年里,要卓越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就应该了解法理学者是如何思考的。我相信一旦你真正理解了法理学,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特别迷人的领域,投入进去不仅会让自己的硕士生活变得充实而有趣,从中获得的法理学素养,也会对未来的法律实务大有裨益。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是要确定自己的法理学观,也就是你对法理学的具体理解;第二是要知道你所理解的法理学是如何思考的;第三是我们该从何处下手,向一流的学者学习做法理学研究;最后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在进入主题之前,我想先做几点说明。首先,大学课堂上没有“一定之见”或“唯一正解”,有的只是不同学者的不同见解。我也只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展示一种做法理学的方法。我认为法理学就是法哲学,这是我的法理学观,因此我讲的实际上是“如何成为一个法哲学家”。其他老师的法理学观可能和我不同,做法理学的方法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他们来讲就会是另一种内容。但我想各种法理学观深层的原理应该是相通的,这也是我选择“如何成为一名法理学者”而不是“法哲学者”作为本课主题的主要考虑。其次,我讲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东西,而不是前沿的知识。理论前沿当然重要,但对于研一的同学来说,打好学术基础更为关键。基础的东西能够为入门提供基本的指引,甚至能决定你在学术之路上能攀登到的高度。如果学术根基不牢,就去盲目地追逐各种理论热点和前沿问题,终究只能随波逐流,不但无法走得更远,还可能将时间、精力和激情消磨殆尽,毁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目录
一、确定自己的法理学观
(一)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法理学”
(二)一个工作定义:法理学就是法哲学
二、哲学思考的一般特征
(一)反思性
(二)根本性与普遍性
(三)体系性或融贯性
三、如何成为一位法理学者
(一)做哲学(doing philosophy)
(二)学习做哲学:以哈特为例
1. 寻找伟大的作者
2. 两种阅读方法:知识获取型和实践技艺型
3. 学习做哲学:以《法律的概念》为例
四、结论
阅读全文…
近一个月来,我逐字逐句仔细地批改了历史系两门课「中国通史四」与「东西文化交流史」的期中报告,报告内容是要求学生写一篇专书的书评。原来我们的学生对于如何写一个完整的段落的句子都大有问题,更何况要求他们去写一篇带有评论性质的书评。我想我们的学生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身为老师的我们要负大部分的责任。或许我们太过相信每位同学对于如何读懂一本书或去评论一本书是想当然尔的事情。但这些已经上大二的学生真的已经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写一篇书评了吗?我想其实不然。经过仔细批改学生作业的结果,我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如何写好一篇书评仍然是相当迷惑,不仅不知该如何铺陈评论性的句子,就连导读性质的句子也写的不完整。事实上,这些学生分辨不清评论性书评和报告一本书有何不同。大多数同学表示以往的书评或报告,老师不曾逐字逐句的批改,显然他们不习惯这种改作业的形式,这自然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文章所犯的错误一无所知。就我而言,评论者的首要工作不是将书的内容做出简单的摘要,而是要针对一本书撰写评论。事实上,书评者不仅要报告书的内容;而且提出对这本书的优点及缺点的看法。简单来说,书评者的评论最好谨守两个原则:首先是告诉读者有关这本书的内容;其次是提供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以下我综合了学界对该如何撰写书评的一些看法,归纳出几项要点,希望能对想要写好一篇评论性书评的学生有所帮助。 阅读全文…
这里收集的是几篇关于哲学阅读和写作指南,有一篇是关于书评写作的。感谢冉同学的整理。有些以前发过的,也归置在这里,有兴趣者可点击所附网址下载。 阅读全文…
(一)
要建筑一所屋宇必先问建此何用。若不先明用途,专论建筑规模式样以及材料等等,使成漫无准则之空谈。读书亦应先定旨趣,旨趣未立,且莫谈方法门径书籍选材以及其他等等。
读书旨趣,大要言之,可分两途。一是为自己谋职业,寻出路,求身家温饱,乃至近而鬻名声,攫权位,皆从个人私利的立场出发。一是纯粹从一种求知的兴趣和热忱而读书。这里边又分两面,有的因自己的性情和爱好,从一种内部的要求而走向读书的路,有的因环境的问题和需要,从一种外面的刺激而走上读书的路,其实这两面往往交融互映,并不必严格分别。 阅读全文…
提问是学习的捷径。敢于提问是一种美德,但善于提问更重要。高手与低手的区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问题的质量。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记忆知识或答案。这些本来是非常简明的道理,遗憾的是懂得的同学并不多,能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就更少了。
期末考试前,照例会收到很多提问的信件,这些信件也印证了我的看法,即大多数同学似乎仍然不会提问,也不能主动地为自己“解惑答疑”。 阅读全文…
这是倪光炯教授在石溪采访杨振宁的摘要。原文载《百科知识》,1987年第1、2期,题为《杨振宁先生一席谈》,亦见《杨振宁文集》上卷文七十七,题目改为《科学人才的志趣、风格及其他——在美国和复旦大学倪光炯教授的谈话》。
阅读全文…
本访谈转自“哲学在线”。访谈的英文版,可以在这里下载。中文版,可以在这里下载。
与科斯伽德(注:Christine M. Korsgaard,又译科斯科尔德)教授的这一个访谈版本本来是应该出现在《实践理性的建构:有关道德与政治哲学的访谈》(Constructions of Practical reason: Interviews on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一书中的,编辑是Herlinde Pauer-Studer(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由于一个不幸的意外,该卷的第一版所用的是本访谈未经整理的稿子,下面这个才是正确的版本。
阅读全文…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