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夷侨:如何写导言——《研究是一门艺术》第14章“导言”部分读书笔记
在阅读报告和与同学们交流时,我发现一些同学不重视写好文章的开头。有些同学的开始部分写得非常随意。一些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的同学,不知道如何练习。我在课堂上已经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研究是一门艺术》第14章,仔细体会其要旨,反思自己的写作实践。课外又安排冉夷侨做好读书笔记,发上来供大家参考。这里是冉夷侨的笔记。我对某些表述做了部分修改。在此谢谢冉夷侨。不过,这个笔记还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停留在摘录文本的内容,而没有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行反思。如果我们在阅读这类写作指引时,只停留在摘录要点的层次,就无法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建议大家在阅读本章时,除了要读懂外,还要结合本书的要求,针对自己的研究报告的开头做一些批判性的反思,并且反复练习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写好后可发到公邮上,供大家参考和批判。
1、核心问题:如何组织“导言”
1.1惯常写法:用时髦漂亮的话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缺陷:读者期待看到的并非漂亮话语,而是
(a)他们认为亟需解答的难题和
(b)他们认为你已经找到解决方案的期望。
导言的作用是让读者明白(a)他可以期待什么(b)为什么应该在乎它。
1.2写好导言,可遵循一个简单的“语法”:
共同背景+难题+回应
1.2.1共同背景
1.2.1.1含义:构成语境的信息。
1.2.1.2作用:(1)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建立作者所提出议题的共同理解。
(2)建立一个稳定的、没有疑问的,甚至是快乐的状态,以便紧接着使稳定状态被“难题”所干扰或中断。
1.2.1.3必要性:并非所有导言都需要此部分。
1.2.1.3.1原因:面向的读者群不同,共同背景的需要程度则不同。特别是,当“难题”是众所周知的时候,可以省略共同背景,直接从难题的情景开始。
1.2.1.4 注意:切勿草率地处理共同背景,否则读者会不能形成“共感”而难以理解,无法达到书写共同背景的作用。
1.2.2陈述“难题”
1.2.2.1所含部分
(1)没能完整地明白或理解某种情景。
(2)没能完全明白或理解各种后果。
1.2.2.2陈述方式
(1) 直接陈述:
E.g.“Motodyne公司没有数据显示哪些图标具有自我说明的功能。”
(2) 间接暗示:
E.g.“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角色总是白种人而且还都是男性?”
1.2.2.3陈述时机:
1.2.2.3.1关于“情景”的陈述:
若读者对此难题非常熟悉,那么只需要指出情景就足够。(此种情景常在数学或自然科学领域发生,原因是许多研究难题是众所周知的。E.g.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相反,在人文学科或某些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研究者通常处理的是他们独自发现或甚至是他们创造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让读者感到新鲜或惊奇,必须清楚地说出你认为读者无法解决但应解决的某种只是空白或理解瑕疵。
1.2.2.3.2关于“后果”的陈述:
(1)必要性:陈述后果可以让读者相信,难题对于他们是重要的。他们会因为难题不能获得解答而蒙受损失,会因为获得解答而得到收益。
(2)做法:说服读者,使其相信他们因此问题的阅读可以避免损失、增进受益。
1.2.2.4检验:
在陈述所忽略或误解的情景的句子后,追问“那又如何?”
加入在“那又如何”之前好像引出了问题,但只有在你对“那又如何”有所解答时,你才可能把难题的重要性阐释清楚了。
1.2.3陈述“回应”
1.2.3.1方案一:“论点置前”型——明确陈述自己的解决方案的要旨。(直接解答)
1.2.3.2方案二:“论点置后”型——只叙述文章的研究方向来延伸自己的主要论点的陈述,暗示在结论中提出解答。(承诺解答)
1.2.3.3快与慢
这需要视读者了解多少而定。
(1)作者快速切入主题,意味着读者与作者的能力相当。
(2)作者慢慢导入主题,意味着读者所知道的比作者少。
需要小心的是,要拿捏好分寸,以兼顾读者的感受与承受。
1.2.4总结
(1)切莫因为“共同背景+难题+回应”看似僵化而不好好体会,这种看似是“套用公式”的东西,当作者因为掌握某种修辞模式而应用它时,不仅会使得作者拥有更好的写作技巧,而且使得你的文章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并认真阅读下去。
(2)运用此种方法写作导言的意义:
A.帮助读者找到他们所要寻找的实质内容。
B.激励作者更认真地去思考你的目标读者,挖掘并解决有趣的难题、更好地吸引读者将阅读进行下去。
近期评论